预制结构之双曲拱桥

【写在前面】:预制结构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桥梁结构很早就开始预制了,现在抗装配式还是有必要吸取一下老一辈工程师的经验的。今天介绍一种在我国桥梁史上赫赫有名的“双曲拱桥”。 什么是双曲拱桥 拱圈由纵向拱肋和横向拱波组成的拱桥。所谓双曲拱是指桥梁有纵、横两个方向的桥拱。纵向拱的是指桥梁的主拱圈,在外形上与一般拱桥完全一样,为弧度不同的拱圈。横向拱是双曲拱的主要奥秘,它是指在纵向的大拱圈上,并排砌筑几组小拱圈,就像是一排排

预制结构之双曲拱桥

钢材的上屈服点与下屈服点

屈服强度(yield strength),又称为屈服极限 ,是材料屈服的临界应力值。当应力超过弹性极限后,变形增加较快,此时除了产生弹性变形外,还产生部分塑性变形。当应力达到B点后,塑性应变急剧增加,曲线出现一个波动的小平台,这种现象称为屈服。这一阶段的最大、最小应力分别称为上屈服点(图中的$B_上$点)和下屈服点(图中的$B_下$点)。定义上屈服点upper yield point($\sigma_{sU}$):试样发生屈服而力首次下降前的最大应力。下屈服点lower yield point($\sigma_{sL}$):当不计初始瞬时效应时屈服阶段中的最小应力。我国钢结构的材料规范(如《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 1591等)对钢材屈服强度的定义均指“下屈服点”。

钢材的上屈服点与下屈服点

钢材伸长率的几个概念

今天听了中国建筑标准研究院郁总的报告,提到了一个以前不太注意的概念:钢材的伸长率。借用郁总附图,在此总结一下。伸长率的几个概念1.断后伸长率(A):指试样拉断后标距的伸长于原始标距的百分比。2.断裂总伸长率(At):断裂时刻原始标距的总伸长(弹性伸长和塑性伸长)与原始标距之比的百分率。3.最大拉力总伸长率(Agt):钢筋在受到最大拉应力时的总伸长(包括弹性伸长和塑性伸长)对应的伸长率。4.最大拉力非比例伸长率(Ag):钢筋在受到最大拉应力时的塑性伸长对应的伸长率。...

钢材伸长率的几个概念

中澳规范风荷载的代换问题

基本风压(速)与设计风压(速)基本风速是不同地区气象观察站通过风速仪大量观察、记录,并按照“标准条件”下的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而得到的该地最大平均风速。这里的“标准条件”一般指标准的地面粗糙度类别、标准高度及重现期、平均风时距和平均风概率分布类型等。不同国家的规范,标准条件可能不同。基本风速通过伯努力方程可转换为基本风压(如中国规范中的$\omega_0$)。设计风速和设计风压指基本风速或风压考虑了高度系数等与建筑物本身特性无关的因素后直接作用于结构上的风速或风压。基本风压(速)的影响因素...

最小势能原理与虚功原理[zz]

最小势能原理最小势能原理就是说当一个体系的势能最小时,系统会处于稳定平衡状态。势能最小原理与虚功原理本质上是一致的。宇宙万物,如果其势能未达到“最小”(局部概念),它总要设法变化到其“相对”最小的势能位置。最小势能原理的最主要用途是:弹性力学问题近似解法(Rayleigh-Ritz法,Galerkin法,有限元法等)的基础。最小势能原理是势能驻值原理在线弹性范围里的特殊情况。对于一般性问题:真实位移状态使结构的势能取驻值(一阶变分为零),在线弹性问题中取最小值。在有限元的理论中,最小势能原理是在所有满足给定边界条件的位移时,满足平衡微分方程的位移使得势能取得最小值。...

《钢规》中二阶分析的方法

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相比二阶效应更加明显,应更加注意二阶效应对结构的影响。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2)对二阶分析的要求比较笼统,但明确钢框架结构当重力附加弯矩占初始弯矩比例超过10%时需要考虑P-Δ效应的影响,并给出了附加水平力的简化计算方法。此法需要先约束每层框架的侧移进行计算,然后再将支座反力施加到结构上再次计算,过程较为复杂实际工程不易操作。正在制订中的《钢结构设计规范》(送审稿)1中更加清楚地写明了二阶分析的条件和方法,在此做简要总结。《钢规》(送审稿)中的分析方法钢结构内力和稳定性分析的三种方法:一阶弹性分析法:就是通常所说的小变形分析,假定材料始终为弹性。二阶弹性分析法:在小变形分析的基础上附加考虑结构的初始缺陷和残余应力的影响,材料仍假定为弹性。直接分析法:同时考虑结构和构件的初始缺陷、节点连接刚度和其他对结构稳定 性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允许材料有塑性发展、内力重分布(二阶弹塑性分析),求得的各设计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构件验算可仅进行截面强度验算。多高层钢结构的处理对于普通多高层钢结构,《钢规》(送审稿)和现行的《抗规》体系基本一至,采用一个二阶效应系数$\theta^{Ⅱ}_{i,max}$来对结构的二阶效应大小进行评价,依据结构二阶效应的大小来选择分析方法。整理了一份分析流程框架图如下:...

《钢规》中二阶分析的方法

二阶分析的类型及规范实现

二阶分析的类型由于结构二阶效应的存在,往往使得结构分析模型变成非线性。要考虑二阶效应,结构分析的结果就应包括弯矩、剪力和轴力的放大作用,而且分析往往需要迭代。概念上来讲,结构具有两种形式的内力放大,以及至少三种以上用以考虑这些内力放大作用的分析模型和分析方法1。两种形式的内力放大:摇摆放大(Sway Amplification):楼层侧移随二阶效应的影响而不断增大,进而柱内与侧移有关的弯矩及其它内力被放大。这种类型的放大几乎全部来自于P-Δ效应(区别于P-δ效应),对无支撑框架的柱端弯矩影响很大。非摇摆放大(Non-sway Amplification):二阶效应使柱子自身和长度方向上的变形加大,进而柱内弯矩被放大。这种类型的放大来自于P-δ效应,对支撑框架的柱内弯矩影响最大。根据考虑内力放大的方式不同,二阶分析具有如下三种不同的分析方法:"Double-B"分析:分析过程采用小变形分析,分别用放大系数$B_s$和$B_n$来考虑“摇摆放大”和“非摇摆放大”;"Single-B"分析:分析模型中直接考虑P-Δ效应的“摇摆放大”部分,用放大系数$B_n$来考虑“非摇摆放大”;"Zero-B"分析:分析模型中直接考虑P-Δ效应的所有影响(“摇摆放大”和“非摇摆放大”)。《砼规》和《高规》中二阶分析的方法...

结构的二阶分析与二阶效应

二阶分析与二阶效应结构的非线性特性主要有: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和边界非线性等。所说的二阶效应属于几何非线性的范畴。与几何非线性有关的三种分析类型1:小变形分析。平衡条件在结构变形前的位置构建,单元协调关系(位移函数)假定为线性。这是一种极端情况,条件是结构变形很小,因而可以忽略几何非线性的影响。大变形分析。平衡条件在结构变形后的位置构建,单元协调关系(位移函数)为非线性。这也是另一种极端情况,结构变形大到一定程序,其几何非线性影响不可忽略。P-Δ分析。平衡条件在结构变形后的构建(通过一些近似处理),单元协调关系(位移函数)假定为线性。这是一种中间情况,近似考虑了几何非线性的影响。小变形分析通常称为“一阶分析”,而大变形分析和P-Δ分析即是“二阶分析”,二阶分析可以得到结构上的重力或构件中的轴压力在变形后的结构或构件中引起的附加内力和附加变形。结构或构件中的附加内力和附加变形就是由几何非线性产生的二阶效应。二阶效应的表现形式建筑结构中的二阶效应有两种表现形式:P-Δ效应和P-δ效应。看一个简单的悬臂柱的例子:...

结构的二阶分析与二阶效应